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
发布时间:2015-10-20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心理品质,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、社会风险意识以及对自我思想、情绪、行为的控制能力等。
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,平时学习成绩都很优秀,也很乐于助人,深受同学
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大量讨论,认为青少年自杀,“病”在儿女,“根”在父母。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,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,孩子的内心十分脆弱,就像剥离的蛋壳,稍一用力,就成了碎片。
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《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》显示: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,占样本总数的20.4%,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.5%。其根源都与心理承受力有关。
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会表现得畏畏缩缩,懦弱,焦虑和自卑,面对困难缺乏坚持力,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,能不触及就不触及,因为这样才能避免因失败造成心理打击。
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,不管孩子怎样掩盖这种心理缺陷,将来他们都要独自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,复杂的人际关系,还有事业上的困境,情场上的失意,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勇敢地去接受,所以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,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人生是否幸福。
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它需要经过后天培养、磨炼、吸取教训之后才能拥有。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,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,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,去经历困难,去遭遇打击,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会慢慢地从这些挫折中得到培养、锻炼,遇到困难不悲观、焦虑,也不懦弱、逃避,而是学会减压,乐观积极地想办法战胜。
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,首先要教给孩子学会制定明确的目标。目标,是人行为做事的方向,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,是锻炼意志力的起点。比方说,哪门功课薄弱,孩子要学会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,每天做点什么,解决点什么问题,每周或每月达到一个什么目标,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,孩子在实现目标后会体会到坚持的快乐。
由易到难、做事善始善终,是培养孩子坚强意志的有效途径。家长可先让孩子做些简单的,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事情。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对他进行适时鼓励,然后逐渐交给他比较复杂的、需要较长时间和一定耐心才完成的工作,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,让孩子坚持把事情做完。
“狠”下心来让孩子吃苦。孩子意志力薄弱,在很大层面是家长娇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的过。家长要“狠”下心来让孩子吃点苦,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培养勇气,磨练意志。如让刚上高中的孩子过集体生活,条件再差也要尽最大可能去适应,让他去逐步调整自己,以便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好基础。
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持拒绝。家长应该学会拒绝,不要认为拒绝孩子就是不爱孩子,其实恰恰相反。过分地满足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任性,而任性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原因。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,家长必须拒绝,即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,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满足,让他学会忍耐,让他明白这世界不是他的,不是他想拥有什么就有什么。
当然,培养孩子的意志力,重要的还在于父母要以身作则,为孩子做出榜样。孔子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摹其身不正,虽令不行。”无论家长的文化是高是低,父母刻苦好学、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,永远是孩子锻炼意志力的力量源泉。如果父母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某些困难比孩子先行打了退堂鼓,那教育和培养孩子意志品质就无从谈起了。
告诉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。日本动面片《聪明的一休》中,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: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,让他当了和尚,学会锻炼他独立生活。有一次,小一休跌倒了,被石头磨破了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,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,可母亲无动于衷,只说了一句话:“用手撑一下,自己爬起来。”一休的母亲让小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,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,就这样孩子逐渐学会了独立。
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磨炼。巴巴麻麻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经历困难,体味失败,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会慢慢增强,遇到困难和挫折才会不悲观、不逃避。